合作咨询热线:

400-023-4588

业务领域
联系我们

电话:400-023-4588

邮箱:admin@pw3000.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88号

您当前位置: 博鱼官网 > 业务领域 > 基础工程
哈尔滨:黄昏缄默博体育的时候建筑在说话
发布时间:2023-09-26 21:51:19 浏览:[ ]次

  博体育哈尔滨:黄昏缄默的时候,建筑在说线分,从宽城子(长春)乘坐专车抵达哈尔滨的伊藤博文走下列车,一位头戴鸭舌帽、身着洋服的矮小男人从容不迫地向其胸、肋骨、腹连开三枪,又向随行日本官员连开四枪,以俄语高呼“乌拉高丽亚!”

  事发突然,众人犹在梦中。伊藤博文被抬上专列,30分钟后死去。那位面容决绝的男人——安重根,以一种近乎悲壮的姿态被俘;划过1899年始建、1903年定名的哈尔滨火车站上空的七声枪响,却急速而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初的东北亚局势——虽然火车站于1959年拆除后又重建,如今车站还有安重根义士纪念馆、事发站台仍有这一事件的鲜活痕迹:地面上的“∆”和“□”,分别为安重根和伊藤博文所站位置,两者相距约5米。

  没有城墙的“老哈尔滨”其实既不古老、也不现代——它是在火车的轰鸣声中成长为“现代城市”的。甲午战争中国的失利及沙俄以联合御日为诱饵博体育、在中国东北攫取更多利益等诸多因素,催生了中东铁路的修建——1896年俄国得到中东铁路修营权,当年6月,俄国中东铁路建设总局由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迁到哈尔滨,与此同时,铁路以此为中心分东西南三线六端同时相向施工。作为西起满洲里、东接绥芬河、南到大连旅顺的全长2500公里的“丁”字形铁路的中心,这里迅速成为“楼宇冲霄、商贾辐辏、地价飞腾、尺土寸金”的国际化城市——“荒凉原野,瞬易为繁华大埠”。资本主义成为哈尔滨迅速成长崛起的“动力”,但同时外资又抑制、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城市与近代资本主义城市之间的“异类”;一条铁路,更对哈尔滨本土建筑文化构成巨大冲击,一股股带有强制性和取代性的建筑设计风潮——整合、附加、变异……在百多年前的缄默黄昏中博体育,在这个拥有奇妙特质的城市里,开始不断“涵化”。

  从哈尔滨火车站笔直冲射而出的红军街原名霍尔瓦特大街,是哈尔滨建城的起点与萌芽,以它为轴心向外扩散,显化出城市生长的年轮。龙门贵宾楼原址于1907年建成,另一端,曾是俄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和俄国外阿穆尔军区军官俱乐部,以及东北大地上“赫赫有名”的大和旅馆;1920年建成的华俄道胜银行,如今是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契斯恰科夫茶庄的古典主义、巴洛克和文艺复兴风格混杂的外凸窗、挑檐雨棚、露天阳台,掩映在绿树之中,看着“汇丰照相机商行”的招牌,让人难以联想到它是由侨居哈埠37年的俄籍犹太建筑师日丹诺夫设计的。

  红军街与东西向的大直街,曾经在古哥特式木结构的圣尼古拉教堂相交。如今圣尼古拉教堂早已踪迹全无,建于1937年的国际饭店外形如同巨大的手风琴,与之对望的是原意大利领事馆、建于1919年的积别洛索高大楼,满布精美浮雕的八角形外墙层层向上叠加,形成巴洛克风格为主的折中主义可爱建筑。

  另一组“庄重VS可爱”的建筑则在大直街上,著名的“大石头房子”哈尔滨铁路局办公大楼,1904年2月落成时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形体宏伟,威仪端庄,宛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与之隔街可望的哈尔滨铁路博物馆,内部装饰古朴,外观则从它作为中东铁路俱乐部的时代开始,就保持着黄白相间的色彩博体育,充满快乐气息。

  圣尼古拉教堂所在之地“台”,是哈尔滨地势最高点,松花江涨水时也能免受洪水侵袭,因而1899年起,俄国开始对此地所处的秦家岗地区(今南岗区)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五年内,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莫斯科商场大楼(今黑龙江省博物馆)等欧式建筑竣工,秦家岗东西轴线——霍尔瓦特大街、大直街和新商务街(今果戈里大街)等主干街路建成。上世纪30年代,秦家岗地区“建筑宏壮,市街整齐”“空气清新,花香馥郁”,外国领事馆多集中在此地,成为哈尔滨的行政中心和外侨聚居地。

  东西方文明的各个子系统在这里互相撞击、摩擦、渗透、交融,世界各族裔建筑文化的空前整合,呈现出一种 “多元文化的交叉传播”。中东铁路带来了大量侨民——据统计,1923年哈尔滨总人口达40万,侨民近20万,国人18万余,日俄战争后哈尔滨开埠二三十年,已俨然一座国际都市,为这里带来了俄罗斯文化、犹太文化、日本文化、鞑靼文化……更带来了圣尼古拉教堂、圣索菲亚教堂、圣母领报教堂等近70座教堂。

  日丹诺夫之于哈尔滨,就如邬达克之于上海。东大直街上“扎堆”的三座教堂中,日丹诺夫设计的圣母帡幪教堂(圣母守护教堂)最为惹眼。这座拜占庭风格的教堂据说保存了1899年在莫斯科浇铸的2600公斤重的大钟博体育,只是今时无缘得见——可以看到的是教堂边竖着的告示牌:“请注意行为,上帝正在注视你”。

  不像圣母帡幪教堂倚靠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主干道上,同样由日丹诺夫设计的鞑靼寺,隐藏在通江街居民楼间,红白相间的墙体富有拜占庭风格的静谧凝重气质,宛如一座“神秘的小城堡”,特别在黄昏时分,很有古朴之感。从1899年首位俄籍犹太人萨·伊·别尔采里来到哈尔滨,至上世纪40年代,无数犹太人曾经来到这“第二故乡”,在这里建起包括穹顶擎起大卫之盾六角圣星的犹太总会堂在内的众多犹太建筑。

  哈尔滨的象征——圣索菲亚教堂,在重要宗教节日奏响的悠扬钟声,可以说是老一辈哈尔滨人对城市深切的记忆。据说在冬天雪日中的教堂,拜占庭风格的外形能够让更多的雪留在建筑表面,风吹起雪花,纷纷扬扬,有如在水晶球中的极致浪漫;雪夜里,教堂又会化作金砖亮瓦的城堡,高耸的十字架犹如夜空中的繁星。

  如若静观教堂细节,佳时则在黄昏。充满气势的饱满墨绿色穹顶被清水红砖的建筑主体托举得极高,金十字架熠熠生辉,呈现出次第升腾的动态美感;自侧面看,四个帐篷顶错落有致,斜照的光线在建筑细部投下神秘莫测的阴影,敦厚而古朴。步入教堂中,欣赏每日轮番上演的音乐会之余,还能品赏斑驳墙体与罗马风格的拱券窗。

  夕阳辉映在教堂顶部,让人联想到欧亚大陆那一端和它同名的姐妹,也让人重温城市过往的厚重历史。其实,这座教堂“出身卑微”,仅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随军教堂,1907年3月由俄商契斯恰科夫——他的家在红军街——出资翻新,1912年在原基础上包砌一层砖,1923年俄建筑师克亚西科夫在旧教堂东南角重新选址建造,1932年11月落成,遂成今日样貌。

  圣索菲亚教堂的建筑样式与装饰风格借鉴了17世纪的俄罗斯砖雕艺术,而果戈里大街与士课街交角的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则把巨大的建筑体量与立面砖饰有机结合,赋予它浓厚的俄式乡音与独特情调。尽管这座原为东正教教堂、1980年改为天主堂的百年建筑亦有巍峨错落之美,甚至在东北响晴的蓝天下,堪称城市建筑的颜值担当,但少有索菲亚广场的那番热闹,日落之后绝少人迹。

  果戈里大街有年头的建筑亦有不少,但在葆有当年荣光的同时,亦不可避免地没落破败了——一如道外区。从火车站向北,过江铁道之东,即是原称“傅家甸”的道外区,是山东、河北闯关东的移民聚居地。虽说亦是哈尔滨最早的市中心之一,但由于缺乏完备精细的规划,导致上世纪30年代的这里“街衢狭隘、参差错落”“一履其地,则令人作呕,掩鼻疾避矣” ——彼时民间俗谚曰“南岗是天堂,道里是人间,道外是地狱”。

  这里也曾生长出别具一格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沿街一面沿用西方巴洛克式立面,同时融合了传统中式建筑富有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在凸出的挑台边缘设置铁艺栏杆或“观音瓶”式混凝土栏杆,步入内里,则纯然是北方四合院建筑形制,土洋结合,自有一番风韵。主要位于南二、三道街、已经修葺为景点的中华巴洛克街区却乏善可陈,青砖街道、宽阔院落,很多被改造成餐饮商铺,规整有余却少了当年的热闹繁华。

  相形之下,还是街区以东靖宇街上的“中华巴洛克”最为原汁原味。始建于1890年的这条长街原名正阳街,亦是哈尔滨民族商业的发祥地:正阳楼、老鼎丰、世一堂、大罗新百货、亨得利博体育、同记商场……寸土寸金的老街曾经商家鳞次栉比。在靖宇街与南头道街交口,1920年建成的四层砖木结构建筑纯化医院,前身为同义庆货店,是“中华巴洛克”的代表作之一:蔓花摇曳的浮雕从爱奥尼亚柱式和柯林斯柱式的建筑外墙一路蜿蜒而下,富丽奢华之风令人难忘,尽显当年民族工商业者对名望的希冀。

  在老哈尔滨,如果说“中”的窗口是“正阳街”,“西”的缩影就是中央大街——在萧红笔下,市街像一张“繁繁杂杂颜色不清晰的地图”,今日哈尔滨也具有类似特质——同样是商业街,道外的靖宇街成为大工地,而道里的中央大街,在早上七点,就有游人拎着格瓦斯瓶子四处闲逛。

  “夜,春夜,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的夜。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7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萧红在《春意挂上了树梢》中曾经写到中央大街,不乏讽刺与戏谑;不过,她记录的“渐渐数不过来”的“像扯在太阳下的长串的黄色铜铃”一般的璀璨灯火,仿佛还挂在北起松花江防洪胜利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的中央大街之上。

  “在一些横的街上,是较为清静一些,路灯的光把树叶的影子印在路上,衰老的俄国人,正在絮絮地说着已经没有的好日子。……在日间也许以为是丑恶的,可是美丽的夜,把美丽的衣裳披在一切的上面,什么都像是很美好的了。”靳以笔下的那些短一些的街,和中央大街组成了类似鱼骨状的街道布局,撑起了1903年中东铁路贯通后,这条大街洋行云集、店铺棋布的“妖娆”样貌;特别是1924年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负责设计并监工,铺设了长方形状如面包的花岗石路面后,面包石路代替了泥泞土路,大街容颜大改,富丽华贵起来,上世纪30年代,中央大街已成为建筑艺术长廊和万国建筑博览会,街道两侧多是巴洛克、哥特、文艺复兴诸式风格建筑,创造了优美的天际线;洋行商店、舞厅影院、餐馆酒吧林立……彼时的中央大街成为商品拜物教的朝圣之地。

  当然还有逛中央大街必不可少的马迭尔冰棍——在松浦洋行大楼改建的松浦1918西餐厅斜对面,即是马迭尔的冷饮厅。如今全国各地都能吃到价格不一的“马迭尔”,但据说都“欠点意思”,还是得在这里买5元一根、前店后厂制作出来、不带包装纸的最为正宗:在冬天这里日售一万根起步,元旦销量通常大爆发,一天能卖三至四万根——在哈尔滨的旅游旺季,“北风中的裸体马迭尔”是中央大街的特色之一,人人都想将自己“冷却到底”。

  美食佳肴令人回味无穷,特别是还有音乐相伴——不论在松浦、华梅,还是马迭尔自家一层的西餐厅,夏日里每每能听到马迭尔宾馆二楼阳台音乐秀的小提琴曲、萨克斯演奏或者美声独唱。轮番上阵的看似来自中东欧的艺人们卖力献艺,引得游人纷纷驻足,为中央大街平添许多热闹,更让人联想起他们的“前辈”,那些20世纪上半叶云集于此的外国音乐家:1936年,歌唱家亚历山大·威尔金斯基、费多尔·夏里亚宾来哈举办音乐会;1938年,10岁的赫尔穆特·斯特恩与父母来到中国,14岁在哈尔滨举办音乐会,后加盟成立于1908年、一度号称“远东第一交响乐团”的哈尔滨交响乐团,1948年远赴以色列后,他成为柏林爱乐首席小提琴家……上世纪20年代开始,在哈外侨先后创办了近30所音乐学校,百年未散的浓厚音乐氛围,成为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的重要基石。

  马迭尔的阳台音乐秀仅是“音乐之城”的一个小小音符。“在马迭尔宾馆,就是那家有大舞台和豪华大厅的宾馆,在电影放映场次之间组织了剧目演出并开始加演舞蹈节目……我愉快地放下了剧团枯燥的排练,专门去他们那里了。”舞蹈家、诗人拉丽萨·安捷尔曾在中国生活了34年,常常在1906年由俄籍犹太人约瑟·卡斯普创立的马迭尔宾馆演出,她的倩影和夏里亚宾、威尔金斯基的照片,以及餐具、灯具、电器、饰物、马迭尔电影院的宣传海报,一起组成了宾馆内的“历史文化长廊”;在她活跃于哈尔滨的岁月里,这座中央大街极古老的建筑被目之为“拥有最豪华的舞厅及餐厅、最现代、最舒适的客房”。

  彼时马迭尔宾馆的风光一时无两,直到1933年震惊哈埠的“卡斯普绑架案”戛然而止。那年8月24日晚,在马迭尔西餐厅用餐后,老约瑟·卡斯普之子西蒙被哈伪警察厅督察长马丁诺夫和15名匪徒绑架;12月3日,西蒙的尸体在哈尔滨附近的小岭被发现,舆论大哗。转年,伤心的老约瑟带妻儿远走法国,不久于巴黎病逝,马迭尔亦从风光走向没落,往昔辉煌,只有卡斯普留在宾馆“历史文化长廊”里的皮包,可以聊作见证。

  1948年11月25日,中央代表与在哈的沈钧儒、章伯钧等民主人士在马迭尔宾馆一号会议室达成《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那时73岁的“衡老”沈钧儒住在宾馆,常到松花江边散步,见到江水冰封后又重新解冻的罕景,遂作诗云:“江心冻后见奔湍,雪意连潮亦欠酣。地气也随人事转,从今北雁不须南。”

  江水与歌声向远方流淌,百年岁月沉积,哈尔滨就像一块海绵,吸收所有的声音,而那些斑驳古旧的建筑,则成为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

扫码关注我们

服务热线

400-023-4588

邮箱:admin@pw3000.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