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咨询热线:

400-023-4588

业务领域
联系我们

电话:400-023-4588

邮箱:admin@pw3000.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88号

您当前位置: 博鱼官网 > 业务领域 > 基础工程
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丨巧夺天工的侗族木构建筑
发布时间:2023-07-17 14:42:10 浏览:[ ]次

  博体育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匠心独运的侗族木构建筑凝聚着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意蕴。让我们从学者调研中感受侗族瑰宝的独特魅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今年我成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进驻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年乡古楼村。这是一个侗族村寨,17年前一场大火烧毁了原有精巧的侗族木构建筑,后来当地经过多方努力,建起了一座纯木结构的侗族鼓楼,重现侗族村寨建筑风采博体育。

  “只有侗寨才有鼓楼,凡有鼓楼必是侗寨。”这是生活在桂湘黔交界、山乡侗家人的文化自信。鼓楼是他们的“家园树”、寨胆、政治文化中心。对一座侗寨来说,有了鼓楼寨子才有了灵魂。

  越过大年乡的几道山梁,就是中国侗族主要聚居区——广西的三江和贵州的从江、榕江。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在现代科技不断刷新世界、钢筋水泥丛林不断遍布乡村之时,这座县城的乡野,依山傍水之处,仍保留有一座座古朴的传统木楼村落。

  清灵的寨门、壮美的风雨桥、高耸的鼓楼、精致的戏台、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民居……这些巧夺天工的木构建筑如大山云海里的海市蜃楼,落入深山的天上宫阙。

  更令人惊奇的是,侗寨里的木制楼桥亭台不用一钉一铆,全部用榫卯结构组合完成,独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其精湛的技艺和文化价值,2006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林溪镇程阳永济桥、八江镇马胖鼓楼、独峒镇岜团桥和良口乡和里三王宫及附属建筑人和桥等侗族木构建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侗族的木构建筑承袭古代“越人”的“巢居”“积木而居”的习俗,是干栏建筑的现代继承、发展和演变。

  侗族建筑类型丰富,按照建筑属性分类可分为公共建筑、家居建筑和特殊建筑三类。公共建筑最重要的是鼓楼和风雨桥。

  侗族鼓楼源于古代的“罗汉楼”,灵感源于杉树的形态。鼓楼从其造型样式来分,可分为塔式鼓楼、干栏式鼓楼、楼阁式鼓楼、门阙式鼓楼四种类型;从檐层的间距来分,可分为密檐式和疏檐式两种类型;从鼓楼的顶部结构来分,可分为悬山顶、歇山顶、攒尖顶三种类型。

  各种类型的鼓楼,不管其高矮、大小如何,一般均遵循一些共同的建筑理念和规律。鼓楼的平面均为偶数,多为正方形、六边形、八边形。鼓楼的立面均为奇数重檐,矮小的为三层、五层,高大的则在七层以上。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

  鼓楼皆以优质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拔地凌空直达顶层,穿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

  侗族风雨桥是廊桥的一种,又称花桥、福桥,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

  风雨桥横卧寨外溪河之上,除了便于寨民通行两岸,在侗族古时观念中还是沟通阴阳两界的“生命之桥”和护寨纳财的“福桥”。

  侗族风雨桥从下往上由桥墩、桥面、廊亭三部分组成。桥墩一般用大青石围砌,以料石填心。桥面为全木质结构,采用密布式悬臂托架简支梁体系。桥面廊亭,采用榫卯衔接的梁柱体系联成整体。廊亭木柱间设有座凳、栏杆,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以保护桥面和托架,又可增强桥的整体美感。

  风雨桥大多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岜团桥还通过巧妙的设计,形成双层木桥,与现代的双层立交桥相似,被誉为“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民间桥梁建筑的典范。

  吊脚楼则是侗寨中家居建筑的代表,是侗族人的居所。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因此称“吊脚楼”。

  侗寨民居通常围绕着鼓楼为中心营建,一般一家一栋,也有的村寨博体育,如三江的独峒、八江、林溪一带,多聚族而居,将同一房族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

  三江侗族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半,一楼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二楼是家庭主要的活动空间,既是祖宗之位,又是一家休息、取暖、炊薪、用餐、接待客人和手工劳动之所。三楼主要用来做卧室,或者存积粮食、晾晒衣物、悬挂禾穗等。

  吊脚楼结构较为简单,主要是通过柱、瓜、枋凿榫来连接。传统的吊脚楼一般以杉木为柱,杉板为壁、杉皮为瓦,极富民族特色。

  这些神奇的侗族村寨的总设计师、营造者是一群被称之为“掌墨师”的木工师傅。

  掌墨师的工作贯穿建筑规划设计、地基开挖、来料加工到掌墨放线、房屋起架、上梁封顶等整个过程。也就是负责风水堪舆、项目设计、预算规划、材料组织、施工管理和施工监督等建造活动。

  三江掌墨师奉鲁班为祖师爷。他们都掌握着一套侗族木构建筑营造的“秘籍”。这套“秘籍”是数代工匠经验积极的成果,通过师徒、父子间代代相传,成为侗族工匠共同奉行和遵守的营造法式。

  营建木楼时,他们不用一张图纸,仅凭借一杆传统的度量尺进行设计,俗称“丈杆”。传统的侗族工匠还使用一套世代相传的建筑符号“墨师文”,一般有26个符号,但常用的只有ㄋ(前)、√(上)、Z(下)等13个。这些符号被刻在竹签上和建筑构件上。侗族工匠仅凭这些简单的竹签为标尺,靠独特的“墨师文”为设计标注,使用普通的木匠工具锯博体育、斧、刨、钻、墨斗、曲尺等和木料就能制造出样式各异、造型美观的楼、桥。

  这些木构建筑,不仅体现了侗族工匠的智慧和精湛技艺,还蕴涵着深厚的侗族传统文化及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安居理想,成为凝聚侗族族群精神与情感的纽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文化、思想观念的冲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越来越多的侗族村寨,特别是交通方便的,或火灾后重建出于安全考虑的,开始舍弃其传统木结构民居,原先木楼所承载的民俗文化也逐渐被遗忘……作为一项杰出的侗族传统建筑技艺,如何实现现代与传统的最佳契合,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需要夯实的不仅是传承和文化自信,还有大胆创新精神,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

  历史上,三江涌现了一批名匠,如石玉潮、石含章、石井芳、吴金添、吴文魁等。华练培风桥、岜团风雨桥、程阳风雨桥等就是他们的代表作。如今,在该技艺上,还有以两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似玉、杨求诗为代表的近百名民间工匠在继承着这一古老的手艺,由他们营造的三江风雨桥、三江鼓楼、龙吉风雨桥、三江鸟巢等现代木构建筑,继往开来博体育,亦堪称杰作。

  可见,该技艺传承上一直薪火不断。不过,这些工匠都以中老年为主博体育,虽大多技艺精湛,但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侗族木构建筑本身所承载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内涵缺乏系统性的挖掘、整理与传播,加上现代各种文化的冲击,导致不少侗族民众对自身建筑文化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文化自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国摄影师阎雷与好友——纪录片导演西梦·普拉蒂纳深入三江侗乡创作,首次向西方世界展示了神奇的侗族木构建筑和神秘的侗族文化。他们因发现这个族群仍然保留着奇妙的歌唱文化、木构建筑和传统蓝染服饰而兴奋,看到“侗族人活在一种永恒而仁厚的安宁之中”而被打动。可见,在我们张望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张望着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蓬勃发展,侗族木构建筑技艺也应紧随时代,把握机遇,扩大其文化影响力。这需要我们既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勇敢去突破简单的民族文化思维,在现代经济文化发展大潮中,寻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譬如三江的著名的“鸟巢”和斗牛场,就是在北京“鸟巢”和古罗马斗兽场的启发下,结合侗族的建筑风格,利用杰出的侗族木构建筑技艺营造的。这样通过多文化兼容并蓄的大胆创新,正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进入世界视野的最佳途径之一。还有不少优秀的侗族工匠也敢于走出去,利用自己的技艺参与外地景观和景区工程的建设,这是值得支持与鼓励的。此外,随着文化旅游蓬勃发展,一些侗族工匠也应市场需求,开发了侗族楼、桥模型等一系列文创产品,让其成为可以带走的特色纪念品,提高了该技艺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一些院校也开始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进行专业的研究与文化整理。比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刘洪波教授的带领下,一支致力于传统村落研究与保护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正在形成,不断推出研究成果。这在“一带一路”和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对广西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及开发有着积极意义。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要获得创新性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更多年轻有文化、有世界视野的“大国工匠”。

  三江为柳州所辖,工业城市柳州是一个能屡屡创造“惊奇”的地方。柳州螺蛳粉的崛起得益于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在政府的推动和扶持下,一批传承人从小摊贩转型成为现代化企业的掌门人,柳州螺蛳粉也因此成为声名远扬的美食名片。这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未来发展极具借鉴意义。现在三江,每位优秀的传承者都有精品力作,但从整体来看,我们还没有形成类似于“三江工匠”这样品牌,没有形成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名片。如何进一步形成整体突破,形成品牌力量,值得去探索与实践。总而言之,工业化理念和产业化思维,或许也能为此项技艺未来发展提供一条可行之道,如此,才能让其独特的魅力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

扫码关注我们

服务热线

400-023-4588

邮箱:admin@pw3000.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88号